開箱
-
優質中階顯卡王者,微星MSI GTX 950 GAMING 2G雙倍SLI戰力開箱測試!
2016年來臨,不少全新PC遊戲紛紛釋出。這些遊戲都具備絢麗的遊戲畫面,讓玩家趨之若騖。而這些遊戲的系統需求也非常高,尤其是顯示卡更能可以決定一套遊戲的畫面是否夠棒、玩起來是否流暢。因此對於想要玩得順,顯示卡必須買對才行! 當今不少遊戲已經支援到Ultra HD 4K (3840x2160)的解析度,賦予超精緻的遊戲畫面,讓玩家驚豔。雖說4K固然棒,但若要一次花大錢將螢幕和顯示卡升級到4K等級,口袋不夠深還不行。而對於絕大多數的PC遊戲玩家而言,顯示器的規格大致還停留在Full HD或2K (2560x1440)的等級,若您是這類型的玩家,想要讓自己的電腦能玩2016年所推出的新遊戲,且又不想投資太多預算在顯示卡上,那麼一張大約6千元上下的中階顯示卡,絕對可以滿足您的需求。 在NVIDIA規劃的GeForce GTX 9xx家族產品線中,共有旗艦的有980 Ti/980,高階的有970,這些都是萬元以上等級的產品。至於在中高階的部份,目前有960系列,價格帶約6,500~8,500元上下。而950系列則是主打中階規格,價格帶大約是5,000~6,200元上下,NVIDIA藉由推出950系列,來取代上代中階王者,也就是650、750 Ti的等級。 微星推出的GTX 950 GAMING 2G顯示卡,隸屬於GAMING G系列的產品。外包裝有顯眼的龍形圖騰,左下角標示採用2GB GDDR5記憶體配置,採用PCI-E 3.0的規格設計,為可超頻(OC)的版本。 在包裝背面則有各種功能說明,包括其採用TORX FAN風扇、SU PIPE提供絕佳散熱效果、ZERO FROZR的0dB靜音技術,在低負載時會停止運轉,搭配其GAMING APP,可設定在各種情境(如護眼模式、遊戲模式、電影模式、自定模式)下的運作效能,以發揮此顯示卡的最大功效。 微星GTX 950 GAMING 2G顯示卡的散熱系統設計,搭載了新一代MSI Twin Frozr V的散熱架構,提供更安靜、散熱效果更強的設計。在散熱風扇部份,採用雙9.5cm超大散熱風扇,搭配特殊熱導管結構與創新的散熱技術,只要系統在低負載模式,顯示卡尚未進行複雜的運算之下,當GPU溫度在預設的溫度臨界值底下時,風扇就會停止運轉,提供0dB的安靜不吵雜的使用環境。 也就是說,在一般桌面環境下,GPU處於低負載模式,此時風扇為停止轉動的狀態,其散熱方式就是透過單純的散熱鰭片與熱導管,來做被動散熱。當啟動遊戲時,GPU的負載量升高,致使顯示卡溫度跟著提升,風扇才會自動開始運轉,達到智慧散熱的效果。 由於微星TORX FAN採用特殊弧度的扇葉寬幅設計,可以引入更多的氣流,加快散熱速度,比前一代的設計還多了19%進風量。此外在散熱片設計部份,微星的Twin Frozr散熱片上面有獨特的擋板設計,可導入更多氣流至熱導管來將廢熱排出,同時可增加散熱的表面積,提升散熱效率。再加上微星的SU Pipe熱導管設計,採用獨特的直徑8mm超導熱管,並以S型的特殊配置方式,有助於冷熱空氣的對流,大幅增加導熱效率,同時也能幫助GPU晶片更快降溫,讓玩家即使在激戰狀態下,也不用擔心顯示卡是否會有過熱狀況! 此外,微星顯示卡上蓋外觀,亦導入炫麗的龍魂LED燈,可透過MSI Gaming App來改變其燈效(後述),讓您的顯示卡與眾不同。 這種負載低時風扇不轉,負載拉高才打開風扇的設計,已經是各家顯示卡廠商的主流功能了。目的在於讓遊戲玩家,在玩一般遊戲時,不會受到風扇的噪音干擾,除非在激烈的打鬥之下,風扇才隨之開啟,不僅可以降少風扇的灰塵於淤積,也能提升風扇壽命,更能塑造在平常3D桌面環境下的靜音享受。 微星的顯示卡產品,都會隨贈MSI Gaming App與MSI Afterburner工具程式集,讓你可以透過這些工具來調整運作模式、設定藍光護眼,以及超頻功能。以MSI Gaming App為例,主要選單提供三種運作模式:超頻模式(提高時脈速度與風扇效能達到最高輸出)、遊戲模式(預設值,在遊戲效能與散熱之間取得平衡)、靜音模式(將風扇噪音降到最低),讓玩家針對不同情境,來設定顯示卡的工作時脈,做到一鍵超頻的能力。 以下是各種模式下的時脈設定:(依序是爆發時脈/基本時脈/記憶體時脈) 1. 超頻模式:1317 MHz / 1127 MHz / 6650 MHz 2. 遊戲模式:1279 MHz / 1102 MHz / 6610 MHz 3. 靜音模式:1190 MHz / 1026 MHz / 6610 MHz 至於MSI Afterburner超頻工具,可以檢視與設定GPU核心電壓、記憶體電壓、輔助電壓(極限超頻用),並可設定記憶體時脈與自定散熱風扇的控制項目與轉速,且GPU、記憶體和PWM供電的溫度也能檢視。還有OSD顯示、螢幕擷取、螢幕錄製等功能,讓你在遊戲中也能隨時掌控顯示卡運作狀況,亦可將遊戲側錄下來。 此外還有MSI Live Update 6自動更新工具,讓你隨時掌握顯示卡驅動程式、BIOS韌體碼更新,以及MSI工具集等最新版本資訊,並可以一鍵安裝或升級,讓你的遊戲平台保持最新的狀態。 這張卡搭載NVIDIA GeForce GTX 950繪圖處理器,透過GPU-Z檢測工具,可發現這張卡的預設時脈為1127MHz (官方建議為1024MHz),Boost則為1317MHz (官方建議為1188MHz),搭載2GB GDDR5記憶體,時脈為1663MHz。支援OpenCL、CUDA、PhysX、DirectCompute 5.0等運算API。VGA BIOS支援UEFI規格,能在UEFI的運作環境下使用。 效能測試部份,PCDIY!採用Intel X99平台與3DMark測試軟體、Thief、Sniper Elite 3、GTA V等遊戲進行測試,並與先前的GTX 960效能做對比。測試解析度設定在Full HD與2560x1440解析度,後面再追加新的遊戲測試,像是Assassin’s Creed Syndicate、Star Wars Battlefront、Call of Duty: Black Ops III、Fallout 4、Rainbow Six Siege等遊戲,並透過SLI方式來測試兩張GTX 950顯示卡能發揮多大的效能提升。由於單卡2GB的記憶體容量,在SLI之後就變成有4GB的容量,藉由NVIDIA驅動程式的雙GPU運作之下,會讓遊戲的運作效能更上一層樓。 至於解析度部份,則設定在Full HD (1920x1080)與2560x1440解析度為主,並嘗試以4K (3840x2160)解析度來測試顯示卡的負荷能耐。而GTA V採用預設的畫質設定外,其他兩款遊戲畫質均設定在最高。 處理器:Intel Core i7-5960X @ 3.0 GHz/3.5GHz (Turbo) 主機板:X99-DELUXE Rev. 1.0 BIOS:1901 ( 08/10/2015 ) 記憶體: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-2133 @ 2133 16GB (4GB × 4) 顯示卡:MSI GeForce GTX 950 GAMING 2G (兩片) SSD:crucial M550 1TB(系統) 驅動程式:Forceware 359.06 電源供應器: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:Windows 10專業版 x64 請參考表格與擷圖,在3DMark部份,GTX 950單卡有些數據小輸給GTX 960,但雙卡啟動之後,效能即突飛猛進,大舉贏過GTX 960。至於上述三款2015年Q2以前的遊戲(GTA V、Sniper Elite 3、Thief)在Full HD解析度下,均可超過60FPS以上,具備非常的流暢度,就算設定到2560x1440解析度,平均畫格數也有接近30FPS的表現,只比GTX 960稍微慢一點點,但還能接受的水準。 不過SLI之下,效能一舉突破到大約50FPS以上的水準,甚至部份遊戲達到破百的成績,請參考上面表格。因此GeForce GTX 950在今年上半年以前的遊戲以單卡運作時,Full HD都有60FPS的水準,能符合絕大多數玩家的需求。若要開啟2560x1440的解析度,則平均效能有可能會掉到30FPS的表現,建議可以將特效關閉一些,以換取遊戲整體效能表現。 2015年第四季起,有不少全新的遊戲,且大部分開始很吃系統資源。例如Call of Duty: Black Ops III (決勝時刻:黑色行動3)遊戲表現部份,由於此遊戲運用到許多最新繪圖技術,系統需求頗高,在2560x1440的解析度下,單卡有28~35FPS左右,算是可以接受的等級。若調整到3840x2160解析度的話,則會降到13FPS,就算雙卡SLI也只能拼到27FPS的水準。由此可知2016年的遊戲將會越來越吃繪圖卡資源,想要在2K解析度下玩得順,必須要至少要有950等級的中階顯示卡才能Hold得住! 至於Fallout 4 (異塵餘生4)遊戲表現部份,這套也算是很吃系統資源的遊戲。測試時要先將Fallout4Prefs.ini設定檔裡面的iPresentInterval設定值改成0,方可將Vsync關閉,以避免被鎖定在60FPS以下的成績。以戶外場景測試Full HD、2K、4K各解析度,依序有54、37、18FPS的水準。雙卡則可加倍,達到101、66、31FPS的成績。此套遊戲也建議使用2K解析度來進行。 在Star Wars Battlefront (星際大戰:戰場前線)遊戲表現部份,該遊戲較沒有那麼吃系統資源,因此在Full HD、2K、4K解析度下,依序有51、33、15FPS的表現。雖說GTX 950在4K可以執行,但在場景複雜的狀況下,仍會卡卡的。若採用SLI模式之下,則可提升到25FPS,勉強算是接近順暢的等級!因此單卡情況下,此套遊戲建議在2K解析度以下來進行。 最後看看Rainbow Six Siege (虹彩六號:圍攻行動)遊戲表現部份,這套遊戲也算是比較不吃太多系統資源的遊戲,以內建的跑分功能來測試分數,在Full HD、2K、4K各解析度,分別獲得整體成績54.1分、37.7分、10.4分。這表示在2K解析度下GTX 950應付可說是綽綽有餘。雖然4K也是可以玩,但場景複雜時,遊戲就會卡頓!建議還是以2K來玩會比較過癮。 GTX 950這類中階顯示卡的耗電量如何?以開機進入Windows 10桌面環境時,耗電量大約是80~90W,當執行重量級遊戲並將特效全開時,耗電量最高達180~185W左右,符合NVIDIA官方標榜的TDP 90W左右。電源供應器部份,建議使用300W以上的產品,才能負荷這張顯示卡。 在溫度量測部份,開機進入Windows 10桌面環境時,GPU溫度為38°C左右,透過Furmark燒機20分鐘之後,GPU大約維持在63°C。當進入遊戲時,以GTA V為例,玩了15分鐘左右,GPU平均都維持在59~61°C,遊戲進行30分鐘左右,縱使在場景較複雜的時候,最多也不會超過64°C。也就是說,微星GTX 950顯示卡的不管是在各種遊戲下,都能維持在65°C以下的運作溫度,不用擔心因為玩太久而過熱。 由測試數據可知,微星的散熱設計搭配雙風扇的發揮,能有效將溫度排出,讓顯示卡不會因為過熱而導致遊戲運作不順,影響到產品的使用壽命。即使系統在高時脈的運作之下,同時擁有最佳的散熱表現。 整體而言,以6,000元上下的中階顯示卡來說,不僅支援Windows 10的DirectX 12規格,而且提供Full HD解析度在特效全開之下仍有60fps的表現,對於2015年第四季所推出來的全新遊戲來說,單卡也能提供將近50fps的水準,雙卡SLI模式更可突破到70fps以上的表現,可說是2K解析度下,C/P值頗高的顯示卡產品。 雖然未來的遊戲可能越來越操硬體,但以2K解析度來說,GTX 950在全新遊戲中,提供了30FPS的水準,能夠讓遊戲順暢進行而不卡卡。因此想要在2015年耶誕佳節與2016年的春節玩新遊戲玩得痛快的話,可以考慮GTX 950來當成下一個目標。而微星GTX 950 GAMING 2G提供三種運作模式,又提供護眼功能,可說是眾多GTX 950產品中的絕佳選擇。 廠商名稱:MSI -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2-3234-5599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器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主機板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機殼/電源供應器/散熱器】:
-
PLEXTOR M6 PRO SSD 256GB實測開箱,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!
現在要購買固態硬碟,由於百花齊放爭鳴,各家業者展出自家獨門絕活,不管從品牌、機種、介面、效能、價格、用料、質感、軟體與服務各方面來看,真的都有很多選擇。從介面來看,先撇開價格比較昂貴的PCIe SSD,成為絕響的SAS 12Gb/s先不考慮,筆電用的mSATA、M.2也先放一邊,現在不管桌機、筆電、工作站或伺服器,主流還是以標準2.5吋SATA 6Gb/s機種為主。若從品牌來看,目前主要可分為台系、美系、日系品牌,有些則是屬於地區型的品牌,其中不少是原先主力於記憶體模組的業者,少數則掌握固態硬碟關鍵零組件,具備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的設計製造能力,更強悍的還有同時經營SSD與HDD市場,甚至還併購經營子品牌的也有。若要從這麼多家業者之中找到一家,有品牌個性、價值與遠景,專注於儲存領域的品牌,擁有固態硬碟自主開發能力,同時堅持高品質,持續不斷的創新,以業者高標準來設計製造,並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,那這就是浦科特 - PLEXTOR。 PLEXTOR的固態硬碟產品線相當完整,主力新一代產品線,MLC SSD產品,進階級產品有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、M6 PRO SSD,主流級產品線則有M6S SSD、M6S Plus SSD,入門級產品線則有M6V SSD,最新,則推出TLC SSD產品,入門級產品線M7V SSD新登場。其中,PLEXTOR M6 PRO SSD,則是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! PLEXTOR這個品牌,玩家一定不陌生。PLEXTOR創立於1985年,前身為TEXEL,公司正式成立於1993年,於1989年推出的第一台CD-ROM。PLEXTOR,曾經是老玩家心目中最強的光碟機、燒錄器品牌,後來轉戰固態硬碟市場。PLEXTOR這個品牌,隸屬於日本Shinano Kenshi Co.,Ltd.,日本公司名稱為シナノケンシ株式会社,而這間公司創立於1918年,很多東西都已PLEX為品牌,步進馬達命名為Plexmotion,視訊攝影機命名為PLEXLOGGER,網路電話命名為PLEXTALK,這家公司本身為專業電機馬達公司,並發展出多元的商品,PLEXTOR原先是這家公司的子公司,用來發展光碟機事業,曾經稱霸了高階燒錄器市場,將近有接近20年之久。隨著光碟機的沒落,日本Shinano Kenshi Co.,Ltd.,與台灣Lite-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協議,則把PLEXTOR品牌產品經營交給了LITEON,也因此大家會在PLEXTOR官網上看到:「Plextor branded products are developed and sold by Lite-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.」這段聲明。 今日的PLEXTOR品牌,大家所看到的固態硬碟機,幕後則是由台灣LITEON來操刀經營。值得注意的是,由於PLEXTOR是個有歷史的儲存世界品牌,常常會有人問,它的中文名字是什麼?中文名稱由英文發音轉譯而來,叫浦科特。這後面,則有一段故事。原先在台灣,代理PLEXTOR光碟機、燒錄機產品的,長期以來,是普傑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所經銷,因為已經負責台灣代理、經銷很長一段時間。因而,很多人認為PLEXTOR=普傑,然而,事實上PLEXTOR≠普傑,正式名稱則叫浦科特。由於原廠已經將PLEXTOR品牌產品經營交給了LITEON,而實際PLEXTOR光碟機、燒錄器製造,一樣也是LITEON,普傑這邊的話,官網已經公告PLEXTOR PX-B910、PX-820以後的產品,普傑將不提供服務,PLEXTOR PX-B910、PX-820以前的產品,則轉交由普利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來提供服務。至於,PLEXTOR官網的部份,由於網域採註冊制,目前PLEXTOR官網,全球網域則為www.plextor.com與www.goplextor.com,中國網域,則為www.plextor.com.cn,至於台灣網域,www.plextor.com.tw,則為先前普傑實業所註冊。簡單來說,PLEXTOR光碟機、燒錄器,前面代理商是普傑,後續是普利菲科,但現在真正接手PLEXTOR品牌後續經營的,則已經是LITEON。 PLEXTOR M6 PRO SSD的話,正式展出的發表時間,則是在去年的Computex Taipei 2014,正式的上市時間,則是到了去年2014年8月份才開賣。PLEXTOR的話,最近幾年來的產品更新週期,都為一年的時間,每隔一年就會推出新的固態硬碟。2013年,SATA 6Gb/s介面,進階級機種為M5 PRO系列,入門級機種為M5S系列;2014年,SATA 6Gb/s介面,進階級機種為M6 PRO系列,入門級機種為M6S系列。PLEXTOR M6 PRO SSD,屬於進階級固態硬碟,原廠相當用心,外包裝盒使用了現在很夯的香檳金或稱土豪金的顏色,表面並壓有髮絲紋路,採用日系的高品質設計,呈現出相當不錯的質感。直到目前為止,以美國市場2015-07-07的newegg價格來看,供貨有128GB(讀取速度:545MB/Sec,寫入速度330MB/Sec,newegg報價:美金85.99元【折合台幣2665元】)、256GB(讀取速度:545MB/Sec,寫入速度490MB/Sec,newegg報價:美金148.99元【折合台幣4615元】)、512GB(讀取速度:545MB/Sec,寫入速度490MB/Sec,newegg報價:美金379.00元【折合台幣11735元】)與1TB(讀取速度:545MB/Sec,寫入速度490MB/Sec,newegg報價:美金679.99元【折合台幣21060元】)共四種版本,至於固態硬碟本體,也是使用了香檳金或稱土豪金的顏色。 PLEXTOR M6 PRO SSD,為標準9.5mm高度2.5吋固態硬碟機尺寸,在介面上,則為SATA 6Gb/s規格,也可對應舊版SATA 1.5Gb/s、SATA 3Gb/s規格。控制器採用了Marvell 88SS9187,快閃記憶體則採用了TOSHIBA MLC Flash,並且使用了A19nm製程產品。最重要的,PLEXTOR的固態硬碟軟體硬設計,並非使用Tune Key,不是使用公版設計,而是參考了原廠設計,自己來進行設計優化,對應Marvell 88SS9187控制器的韌體,Firmware就是自家工程師所研發,自主技術才能確保固態硬碟的可靠度及穩定度。值得注意的是,PLEXTOR不只是自己做韌體,還研發了自家的應用程式Plextool,以及加速程式PlexTurbo。Plextool可以快速偵測PLEXTOR固態硬碟機的狀態,瞭解使用狀況,SECURE FORMAT初始化,FW UPDATE韌體更新,DIAGNOSTIC SCAN診斷掃描與效能測試,SMART DETAILS檢測狀態,並且啟用PlexTurbo功能,或者,也能由獨立的加速程式PlexTurbo來啟用。除此之外,因應不少用戶,是把舊HDD升級SSD,額外提供了NTI ECHO系統轉移軟體,以及NTI Backupip Now EZ備份軟體。整體來說,PLEXTOR M6 PRO SSD不僅有強大的硬體,還有自主設計的韌體,以及Plextool應用程式與PlexTurbo加速程式,與額外的系統轉移軟體及備份軟體,用心的程度,以及體貼愛用者,不難看出來。 PLEXTOR M6 PRO SSD在效能表現上,非常的出色。除了128GB版本(讀取速度:545MB/Sec,寫入速度330MB/Sec)之外,其餘256GB、512GB與1TB版本(讀取速度:545MB/Sec,寫入速度490MB/Sec),而且,這個測試數據,並不是如坊間隨便亂寫,PLEXTOR提出是在ASUS P8Z77-PRO主機板上,搭配Intel Core i5-3470處理器,在Windows 7 x64作業系統下,以業界標準CrystalDiskMark測試軟體,所測試得到的效能表現。至於,獨家技術部分,則有TrueSpeed、TrueProtect、DEVSLP與PlexTurbo。TrueSpeed,這是確保使用一段時間之後,仍然能維持最佳化的效能,這就是在韌體的部份,加入了空間回收(Garbage Collection)功能,避免SSD先天使用越久,效能越來越差的狀況。TrueProtect技術,這則是加入了AES-256加密,提昇了資料安全防護的能力。DEVSLP,則是進階的省電模式,可讓固態硬碟進入深度睡眠,減少電源的損耗。PlexTurbo,則是虛擬記憶體的加速解決方案,利用主記憶體來做存取優化,除了可以加速存取效能,減少固態硬碟資料寫入,進而提昇使用壽命,還加入了電力中斷防護的功能。PLEXTOR M6 PRO SSD剛上市的時候,所提供的為PlexTurbo 1.0,後來則又開發出更強的PlexTurbo 2.0,提供更強大的加速能力。可以說,PLEXTOR不斷創新,持續提供愛用者更好的韌體、應用程式與加速程式。 PLEXTOR在品質控管上,算是固態硬碟業界要求相當高,除了使用FLEXSTAR測試系統,400組測試產品,必須要完整通過燒機,及模擬測試,進行企業級1008小時零錯誤檢測,每顆固態硬碟出廠前,都做新品全檢的流程,確保消費者拿到的新品,全都是通電測試完成,減少新品不良狀況發生。PLEXTOR在售後服務上面,依照不同型號的固態硬碟,分為3年保固與5年保固,PLEXTOR M6 PRO SSD則為5年保固。為了提昇消費者的滿意度,也加入了故障品維修到府收送,而且是全程免運費,認真負責的態度,可看出經營品牌的決心。值得注意的是,PLEXTOR愛用者別忘了加入Plextor Elite VIP Club會員。會員的福利,除了不定期收到Plextor電子報,得知最新原廠訊息,還會不定期收到SSD軟體更新通知,可以讓固態硬碟保持在最新韌體狀態,即便不幸出現了故障,也可以線上進行SSD產品維修申請RMA,此外則還有參與討論區與參與客戶滿意度調查的功能。 我們這次拿到的PLEXTOR M6 PRO SSD系列256GB,其型號為PX-256M6Pro,韌體版本為1.02。PLEXTOR原廠,目前最新的韌體為2015/05/26推出的1.04。 這邊使用1套軟體,以CrystalDiskInfo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。 這顆SSD,名字叫PLEXTOR PX-256M6Pro 256.0 GB。韌體版本為1.02,傳輸模式SATA/600,有支援TRIM,也有支援DevSleep,有提供對SSD累計讀取、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,包括已用次數總計、已用時間總計也有提供資訊。 這邊使用7套軟體,包括CrystalDiskMark、HD Tune Pro、AJA System Test、Anvil〞s Storage Utilities、AS SSD Benchmark、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,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。 這顆SSD,在標準測試,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:536.7MB/Sec,寫入速度:478.1MB/Sec。測試結果,讀寫效能與官方標示規格差不多。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,讀取速度:平均值456.0MB/Sec,寫入速度:平均值375.0MB/Sec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測試結果還在預期範圍之內。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4740.95。 在AS SSD Benchmark,Seq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514.24MB/Sec,寫入速度:449.90MB/Sec,總分達到了1184分。Compression-Benchmark表現,整個讀寫曲線變化,讀寫效能保持非常平順!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547.676MB/Sec,寫入速度:484.127MB/Sec。 從Transfer Size設定為8192.0,讀取速度為546.588MB/Sec,寫入速度為464.823MB/Sec,這個表現相當不錯! 這邊安裝Plextool v1.1.5,啟動PlexTurbo 1.0,瞭解實際效能變化,進行效能的交叉比對,這樣就能進一步瞭解PlexTurbo 1.0的威力。 Plextool一直有在更新,PLEXTOR M6 PRO SSD初始附的版本是Plextool v1.1.5,內建PlexTurbo 1.0。這邊,若要把固態硬碟初始化,則可以使用SECURE FORMAT功能,至於韌體更新的話,若使用一切正常,沒有出現任何問題,則不一定要進行韌體更新,避免更新過程之中,萬一出現斷電,或者系統不穩,導致韌體更新錯誤,有可能會造成無法存取固態硬碟,出現資料人間蒸發的狀況。至於,Plextool v1.1.5內建的PlexTurbo 1.0,這邊則是進行舊版的效能交叉測試,提供效能數據的比對,建議玩家安裝最新版,以取得最新的Plextool功能,可以得到更好的相容性與優化效能。 這顆SSD,在標準測試,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:2030MB/Sec,寫入速度:3515MB/Sec。測試結果,整個讀寫效能呈現大幅度的成長。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,讀取速度:平均值457.8MB/Sec,寫入速度:平均值447.6MB/Sec。這個測試結果,無法感受到效能的提升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DVCProHD 720p 1.0GB效能測試,只有讀取明顯變快,2048x1556 10-bit RGB 1.0GB效能測試,讀取與寫入都明顯變快。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17752.35。整體來說,只有讀取的速度,有明顯的效能提昇。 在AS SSD Benchmark,Seq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2186.22MB/Sec,寫入速度:2522.12MB/Sec,總分達到了13124分。所有的測試結果,皆呈現效能大幅度的提升。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5990.391MB/Sec,寫入速度:482.416MB/Sec。整個測試結果,只有讀取的成績,有大幅提昇。 從Transfer Size設定為8192.0,讀取速度為3570.323MB/Sec,寫入速度為2751.463MB/Sec。整個測試結果,PlexTurbo 1.0有效能的提升讀寫效能。 這邊安裝Plextool v1.1.6,啟動PlexTurbo 2.0,瞭解實際效能變化,進行效能的交叉比對。值得注意的是,PlexTurbo 2.0之後版本,也能安裝獨立的加速軟體,更新版持續推出之中,目前最新版為2.2。截稿完成之後,目前已經推出了最新的Plextool v1.1.7,內建PlexTurbo 2.2。 這邊安裝Plextool v1.1.6,為PlexTurbo 2.0。由於提昇對於記憶體的快取容量,因此,理論上,PlexTurbo 2.0可以比PlexTurbo 1.0,還要能得到更快的存取速度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PlexTurbo 2.0,明顯比PlexTurbo 1.0還要更快!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37069.88。PlexTurbo 2.0的威力,明顯的展現出來。 在AS SSD Benchmark,PlexTurbo 2.0所帶來的存取效能提昇,非常的明顯。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6115.727MB/Sec,寫入速度:479.528MB/Sec。效能上面,並沒有很大的改變。 PlexTurbo 2.0,對於這個測試軟體,也是有明顯的讀寫效能提昇。 這次,我們實測開箱了PLEXTOR M6 PRO SSD 256GB,看到PLEXTOR的用心,內外兼具,不僅外包裝盒質感很好,固態硬碟性能也不錯。 PLEXTOR M6 PRO SSD的話,市場價格蠻硬的,台北光華商場原價屋含稅報價,256GB:2,599元(PX-256M6Pro)、512GB:8,499元(PX-512M6Pro)與1TB:14,990元(PX-1TM6Pro)。 現在,若要購買一顆有用心的固態硬碟。若從品牌、機種、介面、效能、價格、用料、質感、軟體與服務各方面來看,要挑選一顆進階級SATA 6Gb/s介面SSD,很肯定的,PLEXTOR M6 PRO SSD絕對是優質的選擇。從PLEXTOR品牌對於儲存的專注,先前只做光碟機、燒錄器,現在只做固態硬碟,嚴選用料,選擇比較牢靠的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,自主研發韌體、應用程式與加速程式,相對的,在效能上也有較亮麗的表現,就連固態硬碟本體與外包裝,都非常講究,連產品的質感都不馬虎,還額外附贈NTI ECHO系統轉移軟體,以及NTI Backupip Now EZ備份軟體,加上嚴格的品質管制,產品出貨不是抽檢,採用的是全檢,確保新品都是可以過電工作,減少新品不良狀況的發生,提昇客戶的信賴。售後服務上面,PLEXTOR除了維修到府收送,提供完全免費的服務到家,PLEXTOR還有專屬的服務專線:(03)612-5203,專屬的SSD服務信箱:SSD.Support@goplextor.com,專屬的ODD服務信箱:ODD.Support@goplextor.com。 加上完整的固態硬碟產品線,主力新一代產品線,進階級產品有M6e Black Edition PCIe SSD、M6 PRO SSD,入門級產品線則有M6S SSD,mSATA產品則有M6M SSD,M.2產品線則有M6G SSD與M6e SSD,不管是要便宜的入門款,效能較好的進階款,到了玩家級的PCIe SSD,多樣化的產品,不同市場定位的價格,充分滿足不同的需求。加上對於自身品牌的堅持,韌體、應用程式、加速程式不斷的更新,追求更好的效能,更全面的相容性。PLEXTOR的用心,值得肯定! 這次,我們實測開箱了PLEXTOR M6 PRO SSD 256GB之後,讓我們看到了PLEXTOR對於固態硬碟的用心,優異的效能表現,加上完整的售後服務,相當值得信賴,無疑的這是玩家級固態硬碟中的優質精品! 廠商名稱:PLEXTOR - 浦科特 -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3-612-5203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/機械硬碟/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行動儲存/外接機械硬碟/外接固態硬碟/隨身碟/記憶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/網路儲存裝置】:
-
HGST TOURO Mobile 3TB外接硬碟實測開箱,超大容量USB 3.0外接硬碟報到!
想要把大量的影音檔案資料帶著走,1TB的USB硬碟空間根本不夠用。針對需要隨身攜帶大容量檔案的重度用戶,HGST推出了Touro Mobile系列的3TB行動硬碟。這款硬碟除了支援USB 3.0介面,可以快速傳輸資料,更搭載2.5吋3TB硬碟,讓使用者可以儲存更多檔案。 HGST USB硬碟主要有兩個系列,一個是搭載7200轉2.5吋硬碟的TOURO S,容量從500GB起跳,目前最大容量為1TB,另一個則是搭載5400轉2.5吋硬碟的TOURO Mobile,容量從500GB起跳,目前最大容量為3TB。這次要開箱的就是HGST TOURO Mobile 3TB USB 3.0外接硬碟。 編輯使用CrystalDiskInfo、HD Tune Pro、TxBENCH檢測HGST TOURO Mobile 3TB USB 3.0硬碟的規格資訊。 比較令人意外的是,這款外接硬碟搭載的是不是HGST自家的2.5吋硬碟,根據程式所偵測出,搭載的是WD的WD30NMRW-11YL9S4 3TB硬碟,不過這型號在WD官網並沒有搜尋到相關規格。查詢HGST可以發現,目前HGST沒有2.5吋的3TB硬碟,加上HGST已經是WD的子公司,因此改用WD的2.5吋3TB硬碟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根據程式偵測,這款硬碟的容量為3000.5GB,韌體版本01.01A01,硬碟轉速5400 RPM,傳輸模式為SATA 6Gb/s,支援S.M.A.R.T.,APM,NCQ功能。 此外接硬碟容量標示為3TB,HD Tune偵測為3000.6GB,實際可用空間為2794.5 GB,實際容量為2861425MB,格式化之後可用2861150MB。 剩下可使用的空間為2.72TB,並採用了 512 Byte的磁區進行格式化。 至於效能表現方面,編輯使用CrystalDiskMark、HD Tune Pro、AJA System Test、Anvil〞s Storage Utilities、TxBENCH與ATTO Disk Benchmark來進行測試。 在標準測試,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:126.0MB/Sec,寫入速度:118.5MB/Sec。改用0Fill資料進行測試,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:127.9MB/Sec,寫入速度:120.2MB/Sec。 在HD Tune效能測試中,測得讀取速度為:平均值95.6MB/Sec,寫入速度:平均值91.3MB/Sec。檔案效能測試選單裡面,使用500MB的小檔案來測試速度,結果顯示讀取速度:維持在120MB/Sec左右,寫入速度:維持在107MB/Sec左右。隨機存取選單成績則可看出,對於小檔案的傳輸表現,寫入速度比讀取速度稍微快一些,但差別不大。額外測試選單裡面,讀取速度與寫入速度也表現不錯,外圈的最高速度可以達到讀取120.829MB/s,寫入120.839MB/s的水準。 AJA System Test的話,讀寫測試結果在121MB/s~128MB之間。 這個測試,總分達到了281.88。 這個測試,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,讀取速度:122.160MB/Sec,寫入速度:118.784MB/Sec。 在ATTO Disk Benchmark,8192.0測試項目裡面,讀取速度為145.625MB/Sec,寫入速度為140.787MB/Sec。 HGST TOURO Mobile還附贈了Touro Cloud backup備份軟體,除了可以設定定期備份到USB硬碟外,也可以備份到Touro Cloud雲端儲存空間。現在註冊的話,可以享有3GB的免費儲存空間,讓您更方便儲存資料。但相較於市面上其他雲端空間,這樣的免費空間容量實在太小,實用性不高,若能針對選購外接硬碟的用戶,另外贈送更多容量的空間,才能提升這款外接硬碟的附加價值,吸引更多人購買。 目前2.5吋USB 3.0外接硬碟的主流容量為1TB,價格大約是在1790~1990元之間,3TB或4TB以上的產品則非常少,目前僅有WD MyPassport Ultra,市場行情約4750元, Seagate Backup Plus 4TB,市場行情約5299元,SAMSUNG M3 Portable 4TB,市場行情約5990元。而HGST TOURO MOBILE 3TB在PChome網路購物的報價則是4,699元,價格相較其他產品較為便宜一些,需要大容量外接硬碟的使用者可以考慮選購。 廠商名稱:HGST - 新加坡商昱科環球儲存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: 技術支援:0080-165-1647 →更多的【PCDIY! External SSD &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& 機械硬碟 /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/ Memory Card 記憶卡 / Card Reader 讀卡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 / 機械硬碟 / 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 / 網路儲存裝置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amera / 相機 鏡頭 / 攝影機 / 行車記錄器 / 穿戴式攝影機 / 腳架雲台 / 三軸穩定器 / 攝錄影器材】:
-
旗艦超頻顯卡至尊,微星MSI 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閃電版開箱實測!
市售高階顯示卡的超高規格,讓遊戲玩家能享有超細膩的畫質與流暢的畫面,而當今4K遊戲紛紛出爐,高階顯示卡不僅支援4K解析度之外,也提供了流暢的畫面,讓追求極致玩樂體驗的專業遊戲玩家或電競玩家,能夠享受絕佳的高畫質遊戲體驗。 以NVIDIA的高階產品線中,目前最高檔的GeForce GTX 980 Ti,可說是高階顯示卡的王者,各板卡廠商都有推出相對應的產品,例如標準版、超頻版,來角逐高階顯示卡市場。微星(MSI)這次推出的GeForce GTX 980 Ti顯示卡產品中,有GAMING系列,以及最高旗艦版本的Lightning系列(型號MS-V325)。以後者為例,這款顯示卡不只是擁有絕佳的效能「內在」,連包裝與工業設計等「外在」也有與眾不同的作法,著實讓玩家眼睛為之一亮! 微星MSI 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閃電版顯示卡,是微星所有顯示卡家族中最旗艦的版本。在外包裝上就以非常厚實的體積,以及超級重(3.49kg)的整體包裝來吸引重量級玩家的目光。與Gaming系列的主色(紅色)不同的是,Lightning以金黃色為主色,包裝上打著OC系列,也代表了這是一款為超頻而生,針對極限玩家所量身打造的顯示卡。 打開外盒之後,裡面的包裝是採用精品盒的設計,上蓋打開就可看到金光閃閃的珠寶…. 呃,不是!是微星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顯示卡一張,以金黃色為主題設計,散熱風扇以黑色為主,搭配左右風扇上有上面外框的OC兩個英文字,代表這張顯示卡具有向上超頻的能力! 精品盒包裝的前側,有一個抽屜可以拉開,裡面有許多配件,打開左邊的配件盒中,共有「品質與穩定認證說明書」、快速安裝手冊、980Ti顯示卡詳細使用手冊、光碟、配件包(含LN2散熱片專用螺絲、V-Check三用電錶連接線、8轉6孔PCIe電源轉接線、SLI連接線)等,而右邊的配件盒,則有一片額外的散熱片,是專為LN2(液態氮)超頻時使用的。這塊散熱片搭配液態氮超頻時,可以快速將GPU降溫,讓超頻的時脈往上破表。 前面談到裡面附有一張「品質與穩定認證說明書」,裡面主要是說這張卡採用微星第四代軍規(Military Class 4)料件,並通過MIL-STD-810G的認證,這個認證等級在微星軍規的主機板產品中也能看到,表示這張顯示卡所使用的DrMOS 60A(比傳統MOSFET快400%的3合1伺服器等級電力元件)、HI-C Cap(鉭質電容)、SFC(超導磁電感)與Dark Cap(黑色電容),都能確保電腦在嚴苛的運算環境下運行下,也能擁有最佳穩定性與品質。 這張顯示卡具備防潮與高溫保護,可確保惡劣環境下也能穩定運作,其全新的PCB設計,可以有效抑制EMI輻射。而且所有連接埠、連接器,都具備ESD保護設計,以防止短路的發生。 在其他用料部份,其PCB採用10層板設計,供電採用12+3+1共16相設計,提供顯示卡最穩定的電源需求。 這張顯示卡的正面,最明顯的就是在散熱風扇的外框上,有著金黃色的OC兩個字,表示這張卡主打超頻市場。在散熱設計上,採用了SuperPipe超導熱管及鍍鎳繪圖核心散熱銅片,其散熱鰭片上具備了5條熱導管,能將GPU的熱量快速導到散熱片上,搭配其散熱風扇採用了3組90mm的TORX FAN (微星稱之為TriFrozr技術),能夠偵測溫度高低來調整轉速(亦可自定),以將熱量快速排出。 由於有厚重的散熱片,以及三大智慧風扇的加持,使得這張卡的長度也是前所未有的長,達到33公分,因此電腦機殼要夠深才行。而為了對抗板彎,這張卡當然也配置了金屬背板,讓這張擁有1365g體重的超重量級顯示卡,長時間裝在立式電腦的主機板上,不至於因為地心引力而造成PCB板彎的現象,以確保整張顯示卡運作的穩定性。 此外,顯示卡的每個連接器部份(包括SLI埠、HDMI/DP/DVI埠、PCI-e金手指等等),微星都很貼心的附上紅色的防塵蓋,讓你沒用到的連接埠上,能夠避免灰塵淤積或與空氣接觸,以保持全新狀態。 由於LIGHTNING顯示卡功能多,因此需要外接2組8孔以及1組6孔的PCIe電源,而顯示卡外包裝也有標示最低系統需求,是使用600W以上的電源供應器,若你的電源供應器上面沒有6-port的電源,可將隨附的8轉6孔PCIe電源轉接線拿出來使用。 因為有絕佳的用料,微星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顯示卡在GPU基本/加速時脈就,就比官方快20~21%。而在顯示卡SLI插槽旁邊有個Switch切換開關,可調整Original BIOS (一般高效能遊戲專用模式)與LN2 BIOS(極限超頻專用模式),後者主要是透過BIOS將功率限制解除,可搭配隨附的LN2額外散熱片,方便玩家來搭配自己的液態氮來超頻,以提供極致玩家無上限的超頻潛力。 此外,顯示卡側面還提供了V-CheckPoint、V-GPU、V-MEM、V-PLL等電壓偵測功能,讓超頻玩家可以透過三用電錶,來量測GPU、記憶體的電壓,以省下修改硬體電路的時間,可說是顯示卡超頻比賽中必備的功能之一。而這張卡同樣具備此功能,讓喜愛改裝、超頻、極速玩家,能夠搭配各種超頻輔助配備,來將這張顯示卡超頻到可以破世界記錄。 除了天生時脈比官方還快之外,在軟體上微星提供了MSI Afterburner超頻工具。這是一套與RIVATuner合作的超頻與監控工具,可以檢視與設定GPU核心電壓、記憶體電壓、輔助電壓(極限超頻用),並可設定記憶體時脈與自定散熱風扇的控制項目與轉速,且GPU、記憶體和PWM供電的溫度也能檢視。同時還提供OSD顯示功能,與螢幕擷取、螢幕錄製等功能,讓你在遊戲中,也能隨時掌控顯示卡運作狀況,亦可將遊戲側錄下來,以便分享給親友或日後欣賞。 在顯示卡的上方,有個LIGHTNING字樣的LED變色燈效,開機時LIGHTNING字樣上面LED燈,會以主色(黃色)亮著,使用者只要透過MSI Mystic Lights軟體,就可以調整LED燈光的顏色,共有紅、黃、綠、青、藍、紫、白等7種顏色可供選擇,且可設定成呼吸燈模式、閃爍模式,並交錯顯示LED顏色,裝在機殼內就能點綴您的電腦,更顯得五彩繽紛!以突顯個人風格。 接著來看看這張卡的效能!此次的效能測試,PCDIY!採用Intel X99平台,配備說明如下: 處理器:Intel Core i7-5960X @ 4.0 GHz/4.4GHz (Turbo) 主機板:ASUS X99-A USB 3.1:Rev. 1.0 BIOS:( 09/01/2014 ) 記憶體:Kingston HYPERX Predator DDR4-2133 @ 2133 4GB × 4 顯示卡:MSI 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 6GB GDDR5 SSD:OCZ Vector 150 240GB(系統) 驅動程式:ForceWare v355.82 電源供應器:ENERMAX Platinum 1350W 作業系統:Windows 10專業版 x64 在測試軟體部分,PCDIY!採用3DMark來測試顯示卡跑分成績,另外搭配Thief、Sniper Elite 3、GTA V等遊戲進行測試。測試解析度設定在Full HD(1920x1080)與2560x1440解析度,除了GTA V採用最高畫質設定,其他兩款遊戲畫質均設定在最高。 有關測試結果,請參考表格或測試擷圖。為讓讀者好比較微星的版本跟NVIDIA的公版效能有何不同,我們將上次測試過的數據放在一起比較。不過先前NVIDIA公版卡測試平台採用的是Windows 8.1,且驅動程式也是比較舊的353.30版,而這次微星顯示卡改用Windows 10,搭配最新355.82版驅動程式,因此有些數據會有一些不同,例如3DMark有些場景是前者快,有些是後者快,可能是因為新版驅動程式與作業系統在3D函式庫有做過調整所造成的差異,因此,NVIDIA公版的數據僅供參考! 在遊戲的效能表現部份,讀者可以從數據中發現,三款遊戲在Full HD (1920x1080)解析度下,就算將畫質設定到最極致,其表現都可超過100FPS以上,且能達到非常流暢度。至於在2560x1440解析度之下,平均畫格數也有至少84FPS以上的表現。 至於Ultra HD (3840x2160)下,Thief可以達到45.5FPS,Sniper Elite 3還有86.4FPS的水準,而GTA V的5個場景都有超過60FPS的效能。 在溫度量測部份,開機進入Windows 10桌面環境時,GPU溫度為48℃,透過Furmark燒機20分鐘之後,GPU大約維持在70℃,比NVIDIA公版的84℃還低很多,相信這是因為微星的絕佳散熱設計,搭配3風扇的全速發揮,能夠快速將溫度排出。 至於耗電量部份,開機進入Windows 10桌面環境的耗電量88W,當執行GTA V 2560x1440解析度,特效全開時,耗電量最高達320W。若進入3860x2160解析度時,則耗電量可以飆到352W,比起NVIDIA公版的312W還多,因此必須搭配更高瓦數的電源供應器,才能負荷這張微星顯示卡。 整體而言,頂級專業玩家與極限超頻玩家對顯示卡的要求有些不同。前者要求畫面要流暢、遊戲不卡卡,而畫質也非常講究,後者則要求顯示卡超頻能力完全解放,能夠讓速度飆升到最高狀態。而微星這款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顯示卡,正好符合兩者的需求,在筆者搭配Windows 10以及最新355.82版驅動程式時,開啟4K遊戲不僅可以兼顧畫質(全螢幕反鋸齒,最佳材質細膩度,且特效全開),又能兼顧順暢度(60fps以上)。此外又搭贈液態氮超頻配件,讓極限玩家能夠超頻無極限,可說是旗艦級顯示卡的最佳選擇之一。 這張MSI 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閃電版顯示卡,算是高檔貨,原價屋報價:25,900元。不過,由於採用三風扇設計,對於玩家來說,可確保散熱的可靠度,又能發揮出超強的戰鬥力,因此,獲得不少玩家採用。 這次,開箱了這款MSI GeForce GTX 980 Ti LIGHTNING閃電版顯示卡之後,讓我們看到了微星科技在電競顯示卡上面的努力,除了軍規用料之外,不只擁有強力氣冷散熱,有具備了液態氮超頻配件,可讓玩家充分享受遊戲的超速快感。無疑的,這張MSI GTX 980 Ti 閃電版,的確是旗艦超頻顯卡至尊! 廠商名稱:MSI -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2-3234-5599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器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主機板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機殼/電源供應器/散熱器】:
-
AMD A10-7890K處理器正式開賣,全新APU搭載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!
AMD又推出新APU啦,這回,還搭配了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! 2016年01月06日,CES 2016期間,AMD展示了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! 2016年02月02日,先是推出了A6-7470K(2-Core,標準時脈:3.7GHz,Turbo Core時脈:4.0GHz。GPU規格:R5,800MHz,TDP:65W)與A10-7860K(4-Core,標準時脈:3.6GHz,Turbo Core時脈:4.0GHz。GPU規格:R7,757MHz,TDP:65W)。 2016年03月01日,又推出了Athlon X4 880K(4-Core,標準時脈:4.0GHz,Turbo Core時脈:4.2GHz。GPU規格:無,TDP:95W)與A10-7890K(4-Core,標準時脈:4.1GHz,Turbo Core時脈:4.3GHz。GPU規格:R7,866MHz,TDP:95W)。 AMD這次引進的新一代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,最早是在2016年01月06日,CES 2016期間公開展示。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,提昇了24%散熱器的接觸面積,增加了34%的風流,它的噪音值只有39dbA,並加入了藍色LED顯示的AMD燈號,整體來說,這款散熱器,不但提昇了散熱能力,兼具靜音運作的特性,可讓玩家得到一定的超頻性能,還洗刷了AMD盒裝處理器,長久以來一直被詬病的運作噪音太吵的問題。 2016年02月02日,AMD正式發表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! 這次,新到貨的A10-7890K處理器,其實是A10-7850K、A10-7870K處理器的新版本,同時發表的,還有低功耗的A10-7860K。新發售的A10-7860K與A10-7890K處理器,兩者都搭配了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。 A10-7890K處理器,為新一代Godavari核心,本身為四核心處理器,標準時脈:4.1GHz,Turbo Core時脈:4.3GHz,為一款速度在4GHz以上的APU。 不過,令人很頭疼的問題,由於A10-7850K、A10-7860K、A10-7870K與A10-7890K處理器,僅僅只是工作時脈上的差別,與搭配散熱器的差別。A10-7850K,原價屋報價:3,890元。A10-7860K,原價屋報價:4,090元(搭配WRAITH COOLER)。A10-7870K,原價屋報價:4,590元。A10-7890K,原價屋報價:5,290元(搭配WRAITH COOLER)。可以說,時脈不同,價差很大! PCDIY! online光華商場特派記者派大星,針對台北光華商場店家訪談,了解第一線銷售店家遇到的實際狀況。原價屋八德現代店店長王信雄回報:「反應AMD曝光度不足,導致銷售狀況不佳!」王信雄認為AMD APU擁有很高的C/P值,的確是組裝新電腦與升級舊電腦的不錯選擇。 店長也反應:「AMD推出新APU,平面、網站媒體宣傳不夠,評測、開箱文不足。曝光度不足之下,消費者不清楚它的價值,導致銷售狀況不佳,實在相當可惜!店家也期盼,AMD能好好加把勁,重返榮耀!」 隨著AMD發佈了AM4新處理器的消息,玩家們對於AMD Zen也充滿了期待,希望新的DDR4處理器趕快到來。這次,AMD A10-7890K處理器正式開賣,帶來了全新的WRAITH COOLER幽靈靜音散熱器,第一線銷售店家也表達了對於AMD的心聲,大家無不希望AMD祭出更好更棒的東西,來和競爭對手來個龍爭虎鬥。看來,AMD要更努力了! PCDIY! online這邊,也即將進行,AMD A10-7890K處理器的實測開箱報導。敬請期待! →更多的【PCDIY! CPU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顯示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主機板】:
-
超值電競主板王者,微星MSI H170 GAMING M3開箱試用
當今Skylake系列晶片組規格眾多,主機板產品也琳瑯滿目。如何在眾多類似的產品中,挑選到耐操、好用、穩定、功能夠用、保固超長,且具備最佳C/P值的電競級主機板,讓大多數消費者買回家即可享有最佳的聲光影音享受呢?接下來就來看看這張由No.1電競品牌的微星科技,為玩家所量身訂做的專業級主機板。 Intel所規劃的Skylake晶片組產品線中,可分成旗艦的Z170、高階的H170、中階的B150,以及入門的H110,皆可支援LGA 1151腳位的第六代Core i3/i5/i7與Pentium/Celeron等處理器,DDR3/4記憶體,差別在於是否有提供超頻功能、PCI-E 3.0通道數、SATA 6Gb/s埠與USB 3.1插槽數量、RST for PCI-E的支援裝置數量。微星這次,在Intel 100系列主機板,也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,不管是玩家需要哪一種晶片組的選擇,都有各種對應的主機板,可以提供採購上的需要。然而對於專業電競玩家而言,能支援最多款CPU、顯示卡,並提供穩定運作,打個通霄也不會當機的主機板才是首要之選,若不玩超頻的話,H170主機板也就可以滿足各類玩家的需求。而這次,我們就來看看,超值電競主板王者,微星H170 GAMING M3主機板吧! 微星科技(MSI)在H170產品線中,共推出了H170 GAMING M3、H170A GAMING PRO、H170A PC MATE、H170M PRO等系列產品。這次介紹的是針對絕大多數玩家所量身打造的H170 GAMING M3的主機板產品。之所以會推薦這片主機板的主要原因與特色,在於它是經過專業電競玩家24小時不間斷測試,能確保最佳遊戲穩定度,也就是說,這張主機板是有掛「遊戲專業認證」的,即使不小心因為非人為因素而操到掛掉的話,微星很貼心的提供主機板最高「5年保固」,並有免費到府收送或全家代送的服務,讓你不用出門忍受風吹雨淋地將主機板拿去原廠送修。 先來看看微星H170 GAMING M3主機板的外觀與整體佈線,其主色系採用紅配黑的設計,主機板PCB上有黑色的防護塗布。在南橋晶片與CPU電容散熱區都有配置搶眼的散熱片。在用料上採用自家第五代軍規料件,採用全新的鈦金電感(Titanium Choke)與黑色電容(Dark CAP),可在系統面臨高溫環境下,提供更穩定更耐久的運行能量。此外還提供濕度保護、高溫保護、電路保護、靜電保護、EMI保護等Guard-Pro的保護基因,使主機板具備強固、穩定的運作能力。 在規格部份,支援LGA 1151插槽的Skylake處理器,具備4組DDR4-2133記憶體插槽,可擴充至64GB的最高容量,並支援DDR4 Boost功能,讓你買的超頻記憶體得以發揮更高的效能。在介面卡插槽部份,共有兩組PCI-e x16、兩組PCI-e x1,以及三組PCI插槽,讓玩家可以安插各種規格的介面卡來擴充。其PCI-e x16插槽可以支援2-way AMD CrossFire技術,讓玩家可以安插兩張顯示卡來提升繪圖效能表現。 在儲存裝置部份,提供了6組SATA 6Gbps連接埠,包含1組SATA Express連接埠,可支援RAID 0、1、5、10等模式,讓玩家可以透過RAID磁碟陣列來提升系統整體存取效能與資料安全。此外,主機板上還有一組M.2插槽,可裝上4.2/6/8cm長度的M.2 SSD,並可搭配選購的Turbo U.2介面卡,來支援PCIe 3.0 x4的NVMe SSD,讓儲存裝置存取速度再度破表。 在周邊擴充設計部份,主機板提供6組USB 3.1 Gen 1 的連接埠,4組在I/O背板,2組另外接到擋板上使用。另外還有6組USB 2.0連接埠,也是4組在背板,2組外接至擋板。因此背板共提供8組USB連接埠,讓你連接各式周邊裝置。另外還有1組PS/2鍵盤滑鼠埠,1組DVI-D和1組HDMI視訊連接埠,以及1組RJ45有線網路連接埠(採用Killer E2400 Gigabit網路晶片,可提供最低延遲,讓網路遊戲不卡頓),在音效部份採用了Audio Boost 3技術,其接孔部份有5組無氧銅音效接頭與1組光纖S/PDIF輸出接頭,搭配Realtek ALC1150音效解碼晶片,提供7.1聲道輸出,加上其Nahimic(納美)音頻技術與主機板採用獨立音效層板搭配日系Chemi-Con高階音效電容等料件,可輸出清澈的高解析音效,讓玩家更「聲」歷其境,透過更清楚的聽聲辨位來制敵機先以贏得勝利! 微星H170 GAMING M3主機板提供了簡易LED除錯指示燈,且全部都是此用主題色(紅色)的LED燈。在記憶體插槽附近有VGA、DRAM、CPU等EZ Debug LED(簡易偵錯)指示燈,當哪個元件發生問題,或是因為超頻太超過而使得運作不正常,其對應的LED燈號就會亮起,讓玩家可以輕易找出系統開機問題。若覺得超頻太過火了,主機板左下方也有個SLOW_1的指撥開關,讓CPU以低速模式運行,透過降低CPU核心電壓,來略過讀取Windows系統時的負載量,讓超頻更容易成功。若無法開機的話,還有JBAT1 Jumper可清除BIOS內容,以恢復到原廠預設值。 此外,在南橋晶片也有LED燈效,音效晶片附近也有LED燈效,並可設定其發光特效,讓整張主機板特效十足。就連網路孔也有LED燈效,其內部的紅色燈恆亮時,就代表啟用了15KV的抗突波保護技術,可避免雷擊與靜電所造成的網路介面損壞。而ATX24pin電源供應接口旁也有CPU過量電壓保護指示燈,亮起時則表示啟用了電壓防護功能,以便得知CPU或其他零組件是否有發生故障。 開機進入BIOS設定畫面時,可發現其Click BIOS 5的圖形化介面非常親和,且在高解析度下支援多語言可縮放字體,讓字形不會糊糊的,看得更清楚。在介面上提供EZ Mode (淺顯易懂的簡易設定畫面,適合初學者使用)與Advanced Mode (進階模式,可以做更多細部設定,適合專業與超頻玩家使用)。在功能方面,有提供Board Explorer可檢視主機板的各元件狀況,以及各接孔、插槽所安裝的處理器、記憶體、介面卡、USB等細節資訊,讓人一目了然。 其餘像是Hardware Monitor功能,則可以檢視CPU、系統風扇等元件的電壓、溫度與轉速等狀態,並可設定全速運轉或智慧運轉模式。在OC(超頻)功能上,提供6組超頻設定檔存取欄位,並可儲存到USB儲存裝置上,以方便超頻玩家來儲存與載入各種超頻設定參數,以榨出系統的最佳效能。 值得說明的是,MSI還提供了不少好用的獨家軟體集。像是「CPU-Z微星特製版」 (檢視CPU/GPU資訊)、「MSI RamDisk」 (可將系統記憶體分割出部份空間來做為虛擬磁碟,以利於上網載入圖片、以及遊戲的載入,不僅可以減少重複資料的存取時間,加速系統載入效率,更可減少SSD的寫入與抹除次數,進而增加SSD壽命)、「Command Center」 (提供CPU/DRAM/內顯等元件的系統時脈/電壓/風扇轉速的監控/設定調整,以完全圖像式介面呈現,更可搭配Android手機來下載MSI的Command Center App,可做為遠端監控/設定,控制系統重開機/關機、多媒體播放,甚至手機當滑鼠、鍵盤操控電腦)。 此外,還有「Live Update 6」 (驅動程式懶人安裝工具,可將所有驅動程式與工具集一次安裝完成,並可日後自動線上更新)、「Fast Boot」 (透過bypass一下鍵盤檢查與周邊檢查的時間來讓加速開機速度)、「Super Charger」 (讓USB提供快速充電功能)、「Gaming App」 (可一鍵設定超頻模式、遊戲模式、靜音模式,還有Eye Rest可設定護眼模式、遊戲模式、電影模式、自定模式下的螢幕色溫,以及Mouse Master等滑鼠巨集鈕設定等等。另外還有Windows快捷鍵可設定快速開啟各程式、登錄快捷鍵可一鍵盤登入Windows、MSI快捷鍵可儲存各應用程式的快速登入密碼等等)。善用這些工具可以讓您更輕鬆地駕馭您的電腦。 由於在遊戲線上直播當紅的現代,微星還提供了OBS (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) 直播串流軟體,讓玩家或實況主可以將遊戲實況即時錄製或直播,以便上傳至YouTube或Twitch等頻道,讓朋友欣賞並分享遊戲過程的點點滴滴。此外像是SteelSeries Engine 3 (巨集鍵設定系統,可將遊戲中常用的多個巨集組合按鍵設定好,以便一鍵發出大絕招)等軟體也都一應俱全。玩家可以搭配這個好用的工具,在進行遊戲中發揮最大的效用,讓玩電腦成為一種樂趣。 在效能測試部份,以Intel Core i7-6700K CPU、Crucial DDR4-2133 8GBx4 (32GB)、EZLINK Panther-IV H 128GB SSD等測試配備,顯示卡則使用CPU內建之Intel HD Graphics 530,在Windows 10 x64專業版之下,所測試的結果與效能表現,請參考附圖與附表。 整體而言,微星H170 GAMING M3主機板,以軍規級的絕佳用料、超級穩定的基因、加上親和的BIOS設定,並隨贈豐富的軟體集,以及超久的保固年限,適合一般使用者或玩家、專業電競玩家、超頻玩家選購。 目前,微星MSI H170 GAMING M3主機板,台北光華商場的市場行情,含稅報價3,990~4,090元,未稅價則可以找到更低。值得注意的是,微星在Intel 100系列主機板,布局非常多款式主機板,以H170系列來說,比較容易讓人注意的,則有本次介紹的MSI H170 GAMING M3與MSI H170 GAMING PRO,兩者價差也並不大,但兩者設計卻大不同。MSI H170 GAMING M3,用Killer E2400,只有USB 3.0(USB 3.1 Gen 1),有M.2(PCIe 3.0 x4);MSI H170 GAMING PRO,用Intel I219-V,有2個USB 3.1(USB 3.1 Gen 2),沒M.2。也因此,這兩張主機板,是針對比較不一樣的需求所設計。採購上,若要在這兩款主機板間做選擇,則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,來做選擇了。 這次,我們開箱了MSI H170 GAMING M3主機板,看到了微星對於主機板的用心,不但用料紮實,多功能設計滿足用戶需要,而且價格時會,高貴不貴,等同是不用花很多的銀彈,就能買到滿足基本電競需求的主機板,加上提供多元的應用程式,可以得到許多加值的功能。MSI H170 GAMING M3主機板,的確是超值電競主板王者,想要買張物超所值H170遊戲主機板的玩家,可以參考看看唷! 廠商名稱:MSI -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2-3234-5599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主機板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顯示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PU】:
-
圓剛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實測開箱,遊戲擷取錄影直播輕鬆搞定晉升實況主神兵利器!
近年來由於電競相關賽事不斷的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,而且以電競為主題的Lan Party更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來,根據專業單位的統計,全世界遊戲產業總產值已經逼近900億美元大關,在這股電競熱潮的推波助瀾下,遊戲直播平台也開始在PC和手機上快速成長。於是一年前,Amazon以9.7億美金買下串流直播平台twitch;今年8月27日,YouTube也正式在美國和英國推出線上遊戲直播平台「YouTube Gaming」,接下來也將推出可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使用的App,讓使用者隨時隨地都能觀看線上直播。 於是有越來越多的玩家,開始把遊戲過程錄下上傳到網路與網友一起交流,甚至有些玩家當起了實況主,一邊玩遊戲一邊和網友進行交流,甚至即時滿足網友提出在遊戲中的需求(例如把男主角的衣服更換女主角的戲服)。或許你會覺得看人玩遊戲有什麼意思呢?這道理就像喜歡打棒球的人會觀賞職棒比賽一樣,透過欣賞別人的技巧來提升自己的能力。不過想當優秀實況主,除了要有好的遊戲技巧外,還是得靠直播盒來將遊戲畫面串流出去才行。 這次所要介紹圓剛推出的AVerMedia LGP(LIVE GAMER PORTABLE)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,可以簡稱為「圓剛易錄盒C875【USF4特別版】」,市場上也有人稱為「圓剛C875 CAPCOM版Live Gamer Portable高畫質行動易錄盒」,三者指的都是相同的東西。 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是全新火力加強版,等於是,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的升級版。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,採用外接盒式設計,不僅隨身好攜帶,且使用時免拆機,透過USB以及HDMI和色差端子二種輸入來源,就能與各種遊戲平台像是Xbox One、Xbox 360、PlayStation 3、PlayStation 4、Wii U、個人電腦以及筆電連接使用。 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,提供了特殊的PC-free模式,可省去各項複雜的安裝及設置過程中遇到的麻煩,只需在機身上安裝SDXC記憶卡,然後按下Hot Button快捷鍵,即可將1080p高畫質的遊戲過程記錄下來,對於在分秒必爭的遊戲對戰來說,是個便利又貼心的使用設計。最重要的是,USF4特別版還隨機附贈了一年份的XSplit Premium License,不論您是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初級玩家或是職業級好手,都可以盡情享受遊戲串流所帶來的樂趣。 這一段時間使用下來,深深覺得想要做好直播,工具很重要;這次的測試過程都是透過HDMI分接方式來進行,且軟體介面親和力十足,因此在安裝和操作上並沒有遇到任何問題,至於擷取和串流部分的表現,也沒有出現不順或是延遲的情況,加上獨特的免連接電腦就能使用的PC-Free模式,更是為這款產品加分不少,總體表現令人滿意。 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體積小方便攜帶,加上又是外接盒式設計,所以就算到是到朋友家共玩PS4,在USB埠不足的情況下,也只要透過行動電源就能供電開始錄影;加上採用的是H.264硬體壓縮技術,因此在維持一定畫質水準的情況下,還能降低影片的容量。不過使用中,還是有幾個重點要提醒玩家: ---------- 1.因為版權限定的關係,無法錄製被HDCP機制保護的內容。 2.想經由PS4的HDMI錄製遊戲過程,必須先將PS4的任體更新到1.7版甚至更高,接著到設定選項中的系統->HDCP設定->Enable HDCP項目取消勾選。 3.在PC-Free模式下不支援解析度放大(Upscaling)。 4.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不支援解析度為1920x1200的顯示器。 ---------- 總的來說,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以最簡單、容易的方式提供了玩家主最棒的實況轉播環境;想要親身體驗當實況主的樂趣,USF4是你最佳的選擇之一。 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的話,目前有兩個款式,一個是【基本版】,另一個是【USF4特別版】。 PChome 24h購物的話,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【基本版】,一般時間報價3,349元,特惠時間報價2,999元;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【USF4特別版】,一般時間報價4,290元,特惠時間報價3,699元。採購時要特別留意,是否有限時下殺,採購上比較划算。兩者比起來的話,由於【USF4特別版】,多贈送了價值3,500元的XSplit Gamecaster Premium帳號,當然是比較划算喔! PCDIY!創刊於1996年12月,PCDIY!電腦硬派月刊平面雜誌開始發行,同時成立了PCDIY!官網,後來又從平面時代,進入了網路時代,PCDIY! online也跟著成長茁壯,接著進入了社群時代,PCDIY!粉絲團成立。看過了這麼多的產業變遷、世代交替,也看到了無數的機會與挑戰。PCDIY!感謝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,讓我們可以持續成長、茁壯,並且從平面時代,邁向網路時代,以及社群時代。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,以及PCDIY!官網流量飛快速度往前衝,加上alexa台灣以及全球排名不斷向前進,以及facebook粉絲數繼續往上邁進,我們在此跟廣大的PCDIY!讀者群分享這個喜悅。 歡慶「PCDIY!十九週年慶」,全新推出的「PCDIY!玩家團購」活動。這邊,特別提供了限量名額,以比市價還要便宜的價格,來買到優惠商品。本次選出來的PCDIY!超靚品,特惠價格數量有限,先搶先贏。PCDIY!粉絲們可別錯過喔! 這次實測開箱了「AVerMedia LGP易錄盒C875 USF4特別版」之後,不但讓我們對於玩遊戲的新主流,錄影、實況、直播有了新的認識,也讓我們能快速進入了遊戲直播的世界。而且,使用過後發現,操作容易,使用簡單,就能讓自己晉升為實況主,加上入手價格又不貴,就連比較沒採購經費的學生,或者是預算比較少的玩家,都能輕鬆負擔得起,加上又額外送了贈送價值3,500元的XSplit Gamecaster Premium帳號,等於是買到賺到。無疑的,這真的是擷取直播輕鬆搞定晉升實況主神兵利器! 廠商名稱:AVerMedia - 圓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: 廠商電話:02-2226-3630 →更多的【PCDIY!直播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電競部品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電競椅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電腦周邊】:
-
威剛ADATA i-Memory UE710 64GB隨身碟實測開箱,iPhone資料備份與容量擴充救星!
i-Memory隨身碟UE710(以下簡稱UE710)是威剛科技推出的最新產品,因為導入新的側滑式設計,可以讓Lightning及USB 3.0接頭同時藏在機身裡不外露,避免了以往常出現的掉蓋,以及接頭毀損的情形。不過,也因此使得隨身碟體積比其他產品還要寬但厚度不變,所以當插在主機板的USB埠上時,會多佔據一個埠的位置。配色部分,除了這次介紹的玫瑰金外,還有傳統的黑、白兩色,剛好跟iPhone的主色相互搭配。 使用方式也很簡單,第一次將i-Memory與行動裝置連接時,會要求使用者先至Apple Store 去下載i-Memory App。App介面設計的相當直覺,主畫面分成圖片、音樂、影片、文件以及檔案管理員五大區塊,玩家只要點擊其中之一,即可在裡面找到相對應格式的檔案,再點擊一次即可開啟該檔案,加上i-Memory 支援近40種主流檔案格式,所以就算沒有安裝第三方播放器,也能在App 裡查看檔案內容、播放音樂、甚至是4K 影片也都沒有問題。至於檔案管理員功能比較像是檔案總管,可以一次管理裝置裡所有檔案,將畫面往下拉,還可啟動搜尋功能。透過最下方的功能表列,即可在i-Memory 和行動裝置間相互切換,點擊右上方的「編輯」鍵,即可將行動裝置裡的檔案複製到i-Memory 上,反之亦然。 有了雙向傳輸的ADATA i-Memory隨身碟UE710,即可享受雙倍精彩的暢快生活 至於玩家最在意的讀寫效率,實際利用CrystalDiskMark 來進行測試,最高循序讀取速度可突破92MB/s 以上,循序寫入速度則為19.71MB/s,與其他有類似功能的OTG產品效能相仿;播放1080P影片時亦相當順暢,在影片播放中拖曳快轉、快退也都沒有出現延遲的情形。 廠商名稱:ADATA - 威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:02-8228-0886 廠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 External SSD &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& 機械硬碟 /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/ Memory Card 記憶卡 / Card Reader 讀卡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DRAM/記憶體/超頻記憶體模組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SSD/固態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HDD / 機械硬碟 / 傳統硬碟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NAS / 網路儲存裝置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Camera / 相機 鏡頭 / 攝影機 / 行車記錄器 / 穿戴式攝影機 / 腳架雲台 / 三軸穩定器 / 攝錄影器材】:
-
樹莓派Raspberry Pi 3實測開箱,挑戰前一代Raspberry Pi 2效能對決!
自Raspberry Pi(樹莓派)基金會於2012年推出Raspberry Pi單板電腦(single-board computer)之後,就不斷在媒體間締造不少話題。而這款只要35美元(約新台幣1,150元)的開放式硬體架構電腦,大小僅有信用卡一般,卻提供無限的彈性擴充能力,搭配超過30種開源作業系統來運作,讓其嵌入式應用更加寬廣,如今已是創客界與教育界的主流開發硬體產品。 Raspberry Pi(一代)處理器採用Broadcom的BCM2835 SoC,內建單核心700MHz ARM1176JZF-S處理器,以及自家VideoCore IV 250MHz GPU,提供OpenGL ES 2.0的API,可提供1080p@30Hz的視訊解壓縮,且具備HDMI 1.4視訊輸出埠,搭配256MB~512MB記憶體,可說是非常強勁的嵌入式開發環境。除了有較便宜、砍掉網路孔的Model A(35美元)的版本外,也有Model B的完整版本。搭配市面上不少支援Raspberry Pi的硬體周邊(如顯示器、相機、各式感應器套件等等),以及軟體資源(含開源程式碼、開發工具、作業系統),讓創客、自造者們能透過Raspberry Pi來開發出各種嵌入式與物聯網相關應用。 由於Raspberry Pi 1的效能有限,不少其他競爭廠商紛紛推出效能更快的產品之下,樹莓派於2015年2月推出了Raspberry Pi 2,採用更快的BCM 2836 SoC,內建四核心900MHz的ARM Cortex-A7處理器,並將記憶體提升到1GB,提供更強勁的運算能力,而且僅推Model B的完整版。最重要的是,Raspberry Pi 2同樣是以35美元價格來販售,推出以來頗受創客界的喜好,如今可說是ARM架構單板電腦市場的霸主之一。 在作業系統(OS)部份,除了官方既有Raspbian升級之外,不少原先在一代不能跑,或者跑起來很慢的作業系統,在二代上都紛紛出現了。像是官方支援的Ubuntu Mate、Snappy Ubuntu Core…等等,當然民間版的特製版OS就更多了,例如FxOS (Firefox OS)、Raspand (Android 5.0)…也都有,只是這些OS尚未完全純熟,還有待於改善。 至於微軟部份,其為推廣IoT的應用,更是推出了Windows 10 IoT Core系統,讓Raspberry Pi 2可以執行Windows 10的輕量級版本,然後透過一般PC連網來遠端控制,並搭配其相關的開發工具,來開發各式物聯網相關應用與Apps。 隨著Raspberry Pi 2奠定了IoT開發平台的霸主之一後,樹莓派基金會先於2015年11月推出Raspberry Pi Zero,提供比1代體積更小、效能更快的執行能力,尤其以5美元供應,可說是市面上最便宜的單板電腦。 至於2016年2月29日,樹莓派基金會又再次推出了Raspberry Pi 3,其外型設計於Raspberry Pi 2相差不大,其最大差別在於3代採用BCM 2837 SoC,內建四核心1.2GHz ARM Cortex-A53 64位元處理器,且GPU效能提升到300MHz (3D部份)至400MHz (視訊部份),可輸出到1080p@60Hz。效能再上攻頂。此外,Raspberry Pi 3直接內建了802.11n WLAN與藍牙4.1 (含BLE),且同樣是以35美元價格來販售,讓玩家不用再另外買Wi-Fi Dongle或藍牙Dongle。 ●處理器:1.2GHz 64位元四核心ARMv8 ●無線網路:802.11n Wi-Fi、Bluetooth 4.1 (含Bluetooth Low Energy, BLE) ●繪圖處理器:VideoCore IV 3D (2代為250MHz,3代高達400MHz) ●有線網路:10M/100M Ethernet (SMSC LAN9514-JZX晶片) ●周邊連接:4組 USB 2.0埠 (SMSC LAN9514-JZX晶片) ●擴充介面:GPIO埠:40pin ●視訊輸出:HDMI 1.4埠(數位端子)、3.5mm孔(AV端子) ●記憶顆粒:1GB LPDDR2 (Elpida B8132B4PB-8D-F LPDDR2 400) ●相機介面:支援CSI (Camera Serial Interface)協定之相機 ●視訊介面:支援DSI (Display Serial Interface)協定之顯示器 ●讀卡機:支援microSD記憶卡 (2代為push-push設計,3代改為push-pull設計) ●供電方式:以microUSB供電 (2代最大瓦數3W,3代增加到4W) ●面積大小:85.6mm x 56.5mm ●整機重量:45g (實際測量為42g) 對於非硬體開發者而言,Raspberry Pi亦可成為硬體玩家們的超低價電腦解決方案,提供基本的使用需求,若不是創客,只是單純單機,不買其他的周邊配備,消費者能拿Raspberry Pi來做什麼呢? 最常見的,像是OpenELEC或是OSMC的多媒體影音作業系統,可適合拿來媒體播放器使用;若要當成傳統遊戲機,也可以安裝RetroPie、PiPlay的古早8/16/32位元遊戲機模擬器的作業系統;音響發燒友亦可安裝音響類作業系統於Raspberry Pi,使之成為高音質音樂播放機;白帽駭客可以安裝Kali Linux來做網站滲透測試,以發現網站的安全漏洞以提早補破網。 至於桌機部份的應用,也有玩家拿Raspberry Pi來架FTP/Web站,或當NAS機,當然養動物、當無線路由機、當Thin Client、當文書機、當上網機…等等也沒問題,搭配官方的Raspbian作業系統,或者其他琳瑯滿目的開源作業系統都可以,再加上市面上有數不清的各式開源軟體與工具,Raspberry Pi可以拿來做很多事情,只要您願意接觸與研究,網路上有太多資源與論壇,提供豐富的知識,加速您進入樹莓派的世界。 要玩Raspberry Pi 2或3,建議先準備個幾張「高速」的microSD記憶卡(Class 10)來安裝OS使用。容量部份最低建議是4GB,最好是8GB以上比較好。若是要使用Raspberry Pi官方的NOOBS來安裝多種官方認可之OS,或是使用BerryTerminal的BerryBoot來安裝多重作業系統的話,建議準備16GB以上的容量。以免空間不足,或是讀寫太慢,導致用起來卡卡的。 以最新的官方 Raspbian Jessie (2016/3/18)為例,這版已可完整支援到Raspberry Pi 3,並有完整版或簡易版(Lite)可使用。安裝方式很簡單,只要將SD卡格式化成FAT32格式,然後下載回來的OS檔案解壓縮,然後複製到SD卡即可安裝完成。 若是其他OS,有些是OS Image檔案,解壓縮後是一個超大的.IMG檔,這些檔案可以使用Win32 Disk Imager (https://sourceforge.net/projects/win32diskimager/)工具,來直接將整個OS映像檔寫至SD卡。至於像是Windows 10 IoT Core,則是要安裝其主程式,透過其主程式來安裝OS映像檔。 要使用Linux基礎的OS,基本上是需要懂得輸入指令的,首次安裝完成時,建議先安裝中文使用環境,以下僅就Raspbian為例,首先開啟 Accessories(附屬應用程式)底下的 LX Terminal (LX終端機),接著依照以下說明即可。 1. 先在命令列輸入 sudo raspi-config,以執行Raspberry Pi的設定程式,在 Internationalisation Options 中,選擇 Change Locale,然後將zh_TW.UTF-8這個台灣中文語系選項打勾,然後選擇zh_TW.UTF-8這個選項做為系統預設值,然後退出 raspi-config 程式。 2. 接著在命令列輸入 sudo apt-get install ttf-wqy-microhei ttf-wqy-zenhei xfonts-wqy將一些會用到的中文字型 (文泉驛微米黑、文泉驛正黑、文泉驛點陣宋體)都安裝起來。 3. 最後在命令列輸入sudo apt-get install scim-chewing將酷音中文輸入法安裝完成,未來就可以輸入中文。 上述步驟完成後,只要重新登入Raspbian或重新開機,就會改以中文介面顯示出來! 接下來,就是安裝各種應用程式了,雖然樹莓派官方Pi Store已於2016/2/1正式關閉,不過在最新的Raspbian Jessie中提供了應用程式套件管理員,使用者能夠在 Preferences (偏好設定) 的 Add/Remove Software找到。執行之後,您就可以透過搜尋的方式將你要安裝的軟體一一安裝起來,例如 Iceweasel (即Firefox瀏覽器)、VLC (多媒體播放器)、Synaptic (功能強大的套件管理員)、DOSBOX (可玩DOS遊戲與執行Windows 3.1)、GIMP (繪圖程式)…等等。若不想這麼累,使用下命令的方式來安裝會比較快。例如 sudo apt-get install iceweasel vlc synaptic dosbox gimp,就可以一次將這些軟體安裝起來。 由於Linux應用程式,很多都有多國語言,例如LibreOffice,由於上述中文化並不會將應用程式的中文套件一併裝入,因此您可以透過 Synaptic來找出各程式中檔名後面有zh-TW的套件,將中文選單、介面或說明安裝起來 (例如 libreoffice-help-zh-tw )。 至於Raspbian使用上有任何問題,網路上有很多Raspberry Pi的使用者,可以幫忙解決各種疑難雜症。而從玩Raspberry Pi也能幫助使用者熟悉Linux的使用環境,進而透過自修,而讓自己的功力更上一層樓。 Raspberry Pi 3 (以下簡稱RPi3)採用更快的處理器,比Raspberry Pi 2(以下簡稱RPi2)更快,到底RPi3比RPi2效能快了多少,以下我們就來比較這兩款單板電腦的效能吧! 在時脈部份,除了正常時脈之外,我們也測試超頻之後的效能大致可以提升多少效能。RPi2是透過raspi-config的超頻功能,調整到1000/500/500MHz (CPU/GPU/MEM)。至於RPi3部份,原本官方不支援超頻,但我們仍透過修改 /boot/config.txt 的方式,來將時脈小超頻至1300/500/500MHz (CPU/GPU/MEM),以測試整體效能的提升幅度。 首先使用SysBench,這套是測試各種核心運算速度的軟體。透過apt-get安裝後,並輸入以下指令,即可測試四核心CPU計算質數的效能。 sysbench --test=cpu --cpu-max-prime=10000 --num-threads=4 run 詳細測試結果如下: Raspberry Pi 2 CPU (Normal) = 73.162秒 Raspberry Pi 3 CPU (Normal) = 45.7421秒 RPi3比RPi2提升了60% 的效能。 若是超頻時, Raspberry Pi 2 CPU (Overclock) = 65.8933秒 Raspberry Pi 3 CPU (Overclock) = 44.5807秒 RPi3比RPi2只比快48% 的效能。若看超頻後,比正常時脈的效能提升部份,RPi2是提升了10%,RPi3只提升3%。 接著同樣使用SysBench,輸入以下指令,來四核心CPU在記憶體的存取效能。 sysbench --test=memory --memory-block-size=1K --memory-total-size=10G --num-threads=4 run 詳細測試結果如下: Raspberry Pi 2 Memory (Normal) = 2.8802秒 Raspberry Pi 3 Memory (Normal) = 1.7467秒 RPi3比RPi2提升了65% 的效能。 若是超頻時, Raspberry Pi 2 Memory (Overclock) = 2.6324秒 Raspberry Pi 3 Memory (Overclock) = 1.6652秒 RPi3比RPi2快了58% 的效能。至於超頻後與正常時脈的效能提升比較上,RPi2提升了9%,RPi3只提升5%。 有關GPU測試方面,我們使用GeeXLab GPU Benchmark,是一款測試OpenGL 2.1效能的工具,透過將Raspbian內建的OpenGL硬體加速驅動程式開啟之後,來測試RPi3和RPi2在 3D繪圖上面的表現。我們分別以 demo.sh 和 gl21.sh 來測試Spherical Env Mapping Demo (800x480)和OpenGL Desktop Test (OpenGL ES 2.1)的OpenGL效能。 ●Spherical Env Mapping Demo的測試結果如下: Raspberry Pi 2 GPU (Normal) = 71 FPS Raspberry Pi 3 GPU (Normal) = 88 FPS RPi3比RPi2提升了24% 的效能。 若是超頻時, Raspberry Pi 2 GPU (Overclock) = 81 FPS Raspberry Pi 3 GPU (Overclock) = 90 FPS RPi3比RPi2快了11% 的效能。而OpenGL在超頻後,跟正常時脈相比,效能提升比較上,RPi2提升了14%,RPi3只提升2%。 ●OpenGL Desktop Test (OpenGL ES 2.1)的測試結果如下: Raspberry Pi 2 GPU (Normal) = 164 FPS Raspberry Pi 3 GPU (Normal) = 190 FPS RPi3比RPi2提升了16% 的效能。 若是超頻時, Raspberry Pi 2 GPU (Overclock) = 181 FPS Raspberry Pi 3 GPU (Overclock) = 208 FPS RPi3比RPi2快了15% 的效能。再比較OpenGL的正常時脈與超頻時脈下的效能,RPi2提升了10%,RPi3只提升9.5%。 效能測試中,我們可以發現樹莓派同樣具備超頻能力,在超壓2V的情況下,以及在不加裝任何散熱片的情況下,CPU超頻幅度可以提升個100MHz沒問題。至於記憶體與GPU部份,則可超頻至500MHz,讓整體效能提升。若還想要再往上超頻的話,例如CPU提升個50MHz,則必須加裝散熱片,會比較保險。一般來說,在不加裝散熱片的情況下,各元件可提升個2~14%不等的效能。 整體而言,從在上述的Raspberry Pi 2與Raspberry Pi 3的作業系統選擇、中文化、安裝應用程式中,我們可發現樹莓派可說是將單板電腦的輕巧、擴充彈性,從一般嵌入式應用中,發揮到物聯網應用,甚至進一步達到桌面環境應用。可以當成簡易的文書機、上網機、動物機、媒體播放機/電視盒、檔案伺服器、網路伺服器等等,取代掉早期又大又笨重的桌上型或迷你型電腦。 如今Raspberry Pi 3已上市,有內建Wi-Fi與藍牙,且是64位元CPU,而且維持35美元,國內售價大致在1400元上下,可說是非常物美價廉的選擇。您準備好入手一台Raspberry Pi 3了嗎? →更多的【PCDIY! 桌機/筆電/迷你電腦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專題報導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智慧型手機/平板/手錶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 顯示卡】:
-
GALAX GTX 970 BLACK EXOC SNIPER EDITION速寫開箱 ,玩家級雙風扇電競顯示卡!
影馳科技GALAX為香港著名的NVIDIA顯示卡製造商,擁有多年的顯示卡開發經驗,由台灣經銷商建達國際所代理引進國市場。這次在市場上推出一款GTX 970 BLACK EXOC SNIPER EDITION顯示卡,作為專為遊戲設計的SNIPER系列最新成員,與上一代GALAX GTX 970 Black EX OC相比,採用最新一代的New Silent Extreme Cooler散熱器。此款散熱器採用了單風扇停轉技術,在待機時只會運轉一顆風扇,當您開始玩遊戲或是做高效能運轉時,第2顆風扇才會啟用,針對您的功耗進行轉動,達到靜音與節能減碳的效果。新款散熱器頂部更加設發光LED,以及在風扇部份加上炫光紅色LED,除了效能強悍,讓顯示卡整體相當酷炫。 型號:GALAX GTX 970 BLACK EXOC SNIPER EDITION GPU核心晶片:NVIDIA GM204 基本頻率:1178 MHz 動態頻率:1329 MHz 記憶體規格:4GB/256-bit GDDR5 PCI-E電源:1 x 6-pin及1 x 8-pin 顯示卡尺寸:(長x 寬x 高):271x 124.3 x 41.5 mm 最低系統電源需求:500W 在規格上基本時脈為1178MHz,動態時脈為1329MHz,相較於公版的基礎時脈為1050MHz,動態時脈為1178MHz,GALAX在顯示卡時脈上花了不少心思,公版的最高動態時脈剛好為此卡的基礎時脈,並搭配了頻寬256-bit的4GB GDDR5記憶體,大幅提升了整體的效能。我們實際用了3DMARK測試後,效能相較於公版提升不少。我們再用了Geeks3D FurMark進行了燒機測試,除了已知的最大TDP為145W以外,我們發現GPU在待機時溫度為29度C,燒機時最高溫度只達到62度C,由此可見此款風扇在散熱效果上相當優異,有效將GPU所發出的熱能排除。除了達到高效能外,也讓顯示卡穩定的運作。建達國際也提供了長達3年的保固,讓消費者可以安心的購買。價格部份為新台幣10,990元,相較於他牌GTX970顯示卡CP算是相當不錯,如果您近期有採購中高階顯示卡的需求,GALAX GTX 970 BLACK EXOC SNIPER EDITION絕對是一個不錯的好選擇唷! 廠商名稱:Galaxy Microsystems - 影馳科技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: 代理商名稱:Xander - 建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商電話:02-2219-1600 代理商網址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卡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顯示器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主機板】: →更多的【PCDIY!機殼/電源供應器/散熱器】:
最多人點閱
-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,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,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
-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,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!
-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,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!
- 洋垃圾神器,Xeon E5-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!
-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,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
-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,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!
- ASUS ROG STRIX-GTX1080-O8G-GAMING開箱實測,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!
-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,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!
-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,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!
- 微星MSI Aegis X-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,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!
- PHILIPS 276E8VJSB/96顯示器實機開箱,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!